[拼音]:Xizang Fojiao diaosu

[英文]: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

中国古代西藏地区的喇嘛教雕塑。7世纪中叶,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妃子尼泊尔公主墀尊和唐文成公主的影响下,引进佛教。佛教与西藏当地的苯教经过长期斗争与相互吸收,形成喇嘛教,为佛教的一支。西藏的宗教美术,随喇嘛教的兴盛而发展。在西藏众多的寺庙里,有极为丰富的塑像和壁画、轴画。塑像的题材主要为佛、菩萨、声闻像,包括释迦牟尼、观音、文珠、普贤、地藏,以及其他显、密两宗的佛造像。这些造像大都是按照《造像量度经》的规格塑造的,具有西藏佛教造像的一些特点,如观音作男身,罗汉为十六罗汉,吉祥天女面目凶恶,密宗护法、金刚、天魔等像,皆威猛狰狞,巨口獠牙,头饰骷髅,火焰四射,手持血供颅骨,足踏裸形男女。究其实义,皆为菩萨护法示现威猛之象,镇魔克敌,行“无畏施”,用以驱邪向善,化导群迷,使信徒心目中产生依赖、庇佑和安全之感。这些具有象征主义色彩的造型表现了喇嘛教的原始、野性、犷悍、粗放的特点,同时,也反映出了塑造者丰富的想像力。

在《藏文大藏经》的《丹珠藏》中,有所谓三经一疏的“工巧之明”,它们是传统佛教塑像和绘画的依据和仪规,这些经典从宣传宗教的目的出发,对佛教中制作人体比例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,然而藏族艺术工匠在创作过程并未完全受其限制,而是力图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自己的思想感情、艺术个性融入作品之中,使某些佛像具有地方特点和人间情趣。历辈高僧的塑像,多著重表现其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特征,个性鲜明,作者将他们人间化而不是神化。

西藏佛教雕塑工匠的技艺世代相传,著名的塑手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优待。有些上层的喇嘛也精通雕塑、绘画技艺,亲自参加塑造佛像的活动,如莲花生大师、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及其弟子克珠杰都擅长雕塑,达赖一世根敦珠巴塑造了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措次殿的观音、文珠菩萨立像。参加西藏佛教雕塑创作的还有很多汉族的和来自尼泊尔、印度的雕塑匠师。

西藏的佛教雕塑以铜铸和泥塑材料为主,铜像以失蜡法铸造,外表镀金或贴金,有的并施加彩绘和饰以绿松石、天青石、珊瑚、珍珠等材料,最尊贵的神像以8种合金制作。西藏地区最大的铜铸佛像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强巴佛,总高26.7米,造于近代,作者为索南塔杰。一些密宗的双身塑像和四臂观音、十二面观音等,结构复杂,构思精巧,表现了很高的铸造技艺。泥塑佛像面目手足光润柔和,妆銮多用鲜豔、对比强烈的色彩,大量用金,造成金碧辉煌的效果。西藏佛教雕塑在其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,受到印度、尼泊尔和内地汉族等宗教艺术的影响,经过融汇,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艺术风格。

早期的西藏佛教雕塑作品有一些还储存在拉萨大昭寺。大昭寺相传建于7世纪松赞干布赞普在位期间,为汉藏文化交流的见证,中经多次复修、改建,面目全非,其中可以确认为原来的雕塑作品的有大门木框雕花、柱头花纹,有飞天、人物、飞禽和叶蔓花衍等浮雕彩画;大殿西南回廊下的山羊头石雕,皆古朴、粗放,隐然仍存唐风。大殿正中供奉的释迦牟尼十六岁身量铜像,和眉善目,宁静安详,给人以精神上的安抚,一直受到藏族人民的顶礼膜拜,为10世纪的作品。

阿里地区建立于11~17世纪的古格王国白庙、红庙遗蹟,尚储存有天王、菩萨等泥塑像,菩萨裸上身,形体修长,形象娟好。古格王国城墙内外还有很多刻有松赞干布、赤松德赞、赤热巴坚 3位杰出的法王像和吗呢咒等内容的卵石。这些刻石原先是整齐地嵌于城墙上部两面的。此类作品也多见于西藏其他地区。

肖像性作品最为著名的为拉萨布达拉宫的松赞干布、文成公主、尼泊尔公主,以及当时的重臣禄东赞、通米桑布扎的泥塑像。松赞干布形象英勇豪迈,公主像则美丽端庄,相传都是7世纪末的作品。大昭寺内的松赞干布和两公主像则是13~14世纪的作品,也很有艺术个性。

具体人物的塑像,在藏区所在皆有。最著名的有:萨迦寺(1073年建)内的萨迦班智达·贡噶坚彦塑像和大元帝师、萨迦五祖八思巴的塑像,庄重肃穆,骨格清奇,近于写实。夏鲁寺(1087年始建)内夏鲁派的创始者布顿大师塑像,是最受学术界重视的作品。立于聂塘卓玛拉康的阿底夏大师塑像更富于传奇色彩,据传匠师塑完之后,请阿底夏本人过目,大师笑而颔之,以指摁其额,说“像我,像我。”像上遂留有指印。以后此像俗称为“阿扎玛”,意为“像我”。可知当时一些肖像雕塑的作者已具有相当熟练的写实技巧。

西藏佛教雕塑中石雕很少,已知的石窟有查拉路甫,位于拉萨药王山东面半山腰处,共有造像71尊,约开凿于7世纪中期,后陆续增添。其中造像题材除佛、菩萨、弟子、声闻、 金刚力士等外,还有松赞干布、 文成公主、墀尊公主及禄东赞、通米桑布扎、莲花生、索尔回,喜饶扎巴等。菩萨造像均袒裸上身,下著紧身的长、短裙,躯体转折作S形,臀部突起,动作姿态优美,近于印度健陀罗艺术造像的特点。在桑鸢寺(779年建)内有汉白玉石像,造型古朴,厚重有力。

除寺庙中主要的佛、祖师像以外,在西藏人民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中还有形式多样、数量繁多的雕塑品。如用作护身符或置放于灵塔中的徽形模印浮雕佛像“察察”,是以掺加了奶油、青稞、灰土等物的泥土模制的,这些小型佛像造型异常精美,具有微雕艺术的特色。在宗教祭仪的舞蹈中使用的以纸、木、金属材料制造的鬼、神、动物形象面具,具有粗犷、野性的魅力和原始的、巫术的文化气息。佛经木板护封上的浮雕,多刻有众多的佛像和各种装饰花纹,雕刻严谨精工,很有艺术价值。以酥油制作的各种供佛用的塑像、饰物,五彩缤纷,为藏族地区独特的、具有民间艺术特点的宗教艺术样式。

西藏地区还有一些非宗教性雕刻,以山南琼结藏王墓前的一对石狮为代表。石狮连座高1.55米,张口扬首,前腿直立,后腿蹲踞,胸部丰满,背、臀部雄健,其颟顸自得,藐视群伦的形象,显得古拙、粗放、深刻而有意蕴。石狮为7~9世纪时期遗物,它形象地体现出吐蕃王朝时期向上奋发的进取精神,其艺术构思也是不求形似,而重神韵,与汉唐以来汉族地方的雕塑作品表现出相似的艺术追求。

更多信息: 新濠天地 太阳城